当今中国的图书市场真可谓是类型多样,纷繁复杂。但是纵观其间的风云变幻,受市场经济的制约和检验,最终还是要落到商家所选取的“卖点”和读者所趋之的“阅读热点”上。
“卖点”与“阅读热点”是相辅相成、互为制约的。“阅读热点”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作为社会情绪的集合,必然在现实生活中留下清晰的印迹。
从理论上讲,“阅读热点”是社会趣味与社会需求的双重载体,“阅读热点”的多元化,反映了当前人们精神生活的多样化需求和阅读趣味的多层次结构。俗话说,“阳春白雪”“下里巴人”“萝卜白菜各有所爱”,“阅读热点”是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产物。“阅读热点”的渊源必须从社会生活本身去寻找和探究。可以断言,社会经济结构与社会阅读趣味形成了巨大的张力场和广阔的空间,牵引和制约着“阅读热点”发展嬗变的轨迹。利用张力场理论,可以轻而易举地推导出阅读热点发展流变的回环因果链:社会经济结构制约着人们的文化层次—文化层次制约人们的审美兴趣—审美兴趣引导阅读热点—阅读热点牵引市场价值规律和图书市场的发展。因此,我们追源溯流,以市场经济结构为起点,研究阅读热点的形成过程。
美国著名学者威廉·路易斯在《劳动力无限供给下的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理论》两部著作中鞭辟入里地揭示了二元经济结构模式:第一元是以古老村落为载体的传统农业经济;第二元是以商业文明为载体的城市经济。作为发展中国家,从中国的国情历史我们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中国现阶段正处在一个商业文明的城市经济和尚未脱贫的小农经济并存的阶段,从而理应归入二元经济结构的范畴。
中国二元化的经济结构,造成了民族文化素质的巨大差异,文化结构出现三大断层:文盲半文盲群体,准文化人群体与文化人群体。三大阅读群体,各具有不同的阅读兴趣和不同的价值取向及心理定势。
文盲半文盲群体,人数高达3亿多,这一群体收入低微,处于刚刚脱贫和尚未脱贫的经济状况。当然也不排除少数的巨商富贾。这一群体阅读兴趣狭窄而冷淡,往往垂青于图文并茂的连环画和武侠文学等。
第二个断层是准文化人群体,包括初高中在校学生与毕业生,人数高达5亿以上。他们的购买力,形成了中国最广大、最现实的图书市场。他们以青年为主体,朝气蓬勃,活泼好动,求知欲旺盛,阅读兴趣广泛,构成了通俗文学的最大读者群。纪实文学与传记文学,以及言情和武侠类图书,是最受他们欢迎的精神食粮。
第三断层是文化人群体,包括科技工作者、大学生等。这一类群人数较多,是书店最经常的顾客,也是专业类书籍的最大消费者。他们有较高的文化层次,购买书籍往往仔细翻阅内容,对图书的内容和形式都有讲究,有极强的鉴别力,往往思考再三然后决定取舍。他们涉猎范围十分广泛,文学、艺术、纪实文学、武侠文学、言情小说乃至性文学,都是他们购买的对象。这一群体尽管收入相对低微,生活清淡,却是精神产品的高消费者。虽然这一群体人数少,拥有图书市场的份额也很小,却对图书市场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这一群体的阅读兴趣,有极强的潜移默化的号召力,他们的阅读兴趣,引导着整个社会阅读兴趣的转移,这一群体迸发出来的“阅读热点”,也很快通过各种途径向社会扩散,转化为社会流行的“阅读热点”。机敏的图书商们要想预测热点图书,把握中国图书市场的大趋势,首先应从研究该类群体的“阅读热点”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