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阅读:海量资讯时代的阅读大法
   浅阅读现象学:从潜阅读到浅阅读
   深浅阅读观:不对决的分立
   浅阅读时代的12个标签
   喻国明专访:在浅阅读中寻求秩序和逻辑
   当心被浅阅读过滤掉文化营养

   “浅阅读”可休矣

   “浅阅读”的危险
   图书漂流:分享知识的时尚阅读
   图书漂流:让书香飘散开去
   北京上海等10大城市首次举办图书漂流活动
   一天漂走八十本 图书漂流能否 “漂”起来?
   图书漂流遭遇诚信尴尬 谁动了我们的书?
   我国国民读书状况的调查
   阅读热点的读者群分析
   10年阅读热点回溯—保留一份阅读记忆
   2005,阅读不能承受之重
   2006年,将是“手机阅读年”
   "阅读时间"国内国际各不同
   网络阅读时代,纸媒书会不会消失?

   营造E时代阅读方式

   阅读方式高举轻松招牌 浅阅读喂饱快餐文化

   呼唤有品格的阅读
   错位的阅读
   你的读书姿态什么样?
 
 
 
  浅阅读:海量资讯时代的阅读大法
                   来源:新周刊 文/肖锋
  我们经历口头、手写、印刷和电子四个传播过程。阅读的大环境已改变。海量资讯与兴趣分化同时展开。深与浅不再是问题,重要的是在资讯的漩涡中学会自救、冲浪然后享受。

  资讯海洋中一天到晚游泳的鱼

  电子技术使我们的感官膨胀,仿佛一夜之间全球罩上了一张硕大无朋的宇宙膜。互联网时代的海量资讯每天刷新着人们的记忆。报纸、广播、电影和广告每天都在我们周围卷起资讯的潮流和压力,使读者被放置于时速造就的漩涡中心。

  “水手自救的办法,是研究漩涡,并与之合作。从研究中得到乐趣,乐趣又给他提供了逃出漩涡迷宫的线索。”传媒巫师麦克卢汉告诫说。实际上,与网络同时成长起来的一代并没有我们那么紧张。他们在资讯的海洋中畅游自如。他们是浅阅读的冲浪高手。

  资讯的摩尔定律催人更快捷。通常,一条电视新闻被记忆的时间不会过夜,一个报纸头条能吸引的注意力不会维持超过一天,一期杂志专题被谈论不会超过一周,如果没什么新鲜的就只有靠精美版式和冲击力图片苟延残喘。什么都不会关注过久,什么都不会停留。我们对事物的关注耐心每天都在降低。这实际上是为避免信息超载的自我保护。

  节奏被不断刷新,人越来越浮嚣

  浮嚣,浮躁与喧嚣,一个表征当下社会心态的新词。那些资讯海洋里游泳的鱼,这儿吃点儿那儿吃点儿,没有什么能令其长久逗留。教育人士担心这样的阅读方式导致营养不良,新生代文字阅读弱化,他们对卡通、动漫和图多字少的读物更感兴趣,对文字的“消化”功能将萎缩。

  成人亦然。在厚报时代,报纸越来越厚,内容越来越烂,可看的越来越少。专家统计,一份厚报的文字量超过一个19世纪人一年的阅读量。而这样的厚报每天来一次,考验着我们眼球的耐力。一张报纸看一天的办公室混混儿,现在有了难题,逐字看可能要看上好几天。

  网络阅读节奏框定未来。上世纪60年代麦克卢汉预言了网络语言格式,“打字机的节奏偏爱简短的句子,具有口头形式的句子。”键盘抹平了会写字不会写字之间的差别,同时让句子越写越短,对网络长文越来越没兴趣。同时烂文章与好文章享受同样待遇。一次点击、一次浏览然后跳到下一篇,这就是我们的阅读节奏。

  深度不再重要,注意力决定一切

  一个上班族每次在路上已阅读成百上千次。成功开发无聊经济的分众媒体更见缝插针地将电梯用广告填满。如是,只要醒来,我们的眼球已基本没有空白,总是处于浏览状态。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说过,“信息会消耗掉接受者的注意力。因此,过量的信息会导致注意力的贫乏。”一位4A广告老总坦陈,现在打什么广告都没多少用了。广告已多到反胃,看了也记不住,记住了也不会买账。营销界巴望着“超女”那样令人们“深度卷入”的收视活动能再创广告奇迹。

  注意力决定传播效果。一切事件报道包括新闻都在加入娱乐因素。所有产业都在搭娱乐的便车。或任何经济都可转化成娱乐经济,包括图书产业。2005年两岸三地中国人所做的书是1949年前所有书的总和:共计19万种。尽管大话系列、水煮系列、反智系列纷纷扬扬,但人们还是感叹“无书可读”。阅读从读书到翻书,从买书到借书再到网上搜书 ,阅读经验是“多、快、好、省”。一位传媒人扬言:“我已经N年没买书了。”

  启动经典阅读100部名著的长江文艺出版社打出“我们不要戏说,我们要经典”的口号,称要重树经典名著的“正餐地位”,将阅读跟崇高精神生活直接挂钩。我怀疑读惯简写、节录,崇尚娱乐化的新一代读者买不买账。“速读”和“缩读”减轻了读者的负担,所以《非常道》是未来常道。凤凰卫视说得好,“让李敖去读书,我们去读李敖”。

  意义和利益,只选取与你相关的

  一个新浪头条一天会有上千万浏览、上百万跟帖。而一个名人博客最多只会有上万浏览、数百留言。拜互联网所赐,人们终于能对自己感兴趣的人或事有选择地发言了。

  改革开放二十几年,现在很少有一件事能调动全民的注意力了。开放初期对宏大叙事的关注早已烟消云散,改革同盟军瓦解。如今一提到改革,便问:请问是哪个改革?你说的是那个石化改革吗,那是开车族的事,与无车族无干;你说的是通信改革吗,那是通信业垄断巨头瓜分话费,本人不打手机;或者你说的是医疗改革吗,那些巨额医药费宰的是冤大头,而公务员仍然实报实销。

  关于一件事意义如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标准。你的要闻可能是我的垃圾。于是“知道分子”应运而生,他们似乎事事关心,将书籍倒到电视,将古典倒到时尚,将上海倒到北京,将北京倒到世界。知道分子是资讯的二道贩子。社会稀缺这样的二传手。现实的合理性在于,在利益和兴趣分化的年代,知道分子起到资源整合功能。

  浅,还是深,不是个问题

  阅读不再是一种享受,因为资讯使人焦虑。过去阅读是享受,现在是负担。我们幻想拥有基诺·里维斯大脑后的插孔,一个G的知识只要需要就能下载。书这种被高尔基喻为“人类进步的阶梯”,不过是为生存获取信息的工具。好比原始人为摘果子要借助的梯子,并无神圣化和仪式感,也不再是某个阶层的专有标志。
  阅读不再是知识精英的事。百度的国学搜索与Google的学术搜索预示着引经据典不再是学者的专长。未来搜索技术将图书馆搬到网上,精确到你想挑哪个段落读就从哪个段落开始读。

  调查显示,目前保持读书习惯的中国人只有5%左右。与此同时法国人年人均读书11本。这没什么可自卑的。有人把浅阅读看作是“浅薄”,“浅”实质是轻松、轻快、轻灵。“浅”与“深”,每个人可根据职业、立场、心态不同,选择不同阅读方式。毕竟,选择的自由,这是浅阅读时代最大的进步。浅阅读保持速度,为不与时代脱轨。深阅读则另当别论,主妇们对韩剧的深阅读,商人对政策的深阅读,目的结果均可以不同。也许我们未来的阅读方式应了传统绝学“九浅一深”吧。

  我们就像电影《最终剪辑》(Final Cut)中的那个剪辑师,人生就是一次浏览,我们只对感兴趣的东西留意,然后剪辑成“完美人生”。

  所以,浅,还是深,不是个问题。阅读是享受,还是负担倒是个问题。

 返回首页  济南市图书馆网络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