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历下区泉城路街道办事处辖区西部,是一条南北走向的街巷。北起双忠祠街,南止泉城路,东邻省府前街,西邻高都司巷。门牌1—137号,2—86号。长348米,宽3.5~5米。1982年,改石板路面为沥青路面。此街原名鞭指巷。1966年改名云彩街,1980年,复名鞭指巷。
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历城县志 建置考》载有:“鞭子巷”。1924年《续修历城县志 建置考》载为:“鞭指巷”。
鞭指巷的故事传说很多,自明朝济南设府后,该巷附近设有布政司、都司、都察院等衙署,巷内曾住过一名刘姓都察院都御史,人称“刘都宪”,此巷一度称为“刘都宪巷”。
清康熙年间,此巷内逐渐有了若干家经营鞭子、缰绳、鞍子等皮革制品的手工作坊。久而久之,这条街巷被人们习惯地称为“鞭子巷”。该巷因有一段饶有趣味的民间传说而脱俗附雅,改称鞭指巷。
传说清乾隆皇帝某年一黄道吉日,驾临济南,济南城黄土铺地,闲杂人等一律回避。他高跨御马,旗锣伞扇,文武官员前呼后拥。他游了趵突泉,看了西门城外水景。进得西门,看到城门内一片繁荣景象,心里非常高兴。骑马来到鞭子巷南口停住,见巷子里挤满卖马鞭、牛鞭等车马挽具的店铺,便马鞭一指,问身后随行的大臣刘墉,这街巷何名?刘墉聪明灵敏,以书法和善断公案闻名。听到皇帝问话,灵机一动答到:“禀报万岁,这街正如御鞭所指,实为恩幸,可名之为鞭指巷”。皇帝大悦,为此奖赏刘墉。那些见风使舵的济南高官,巡抚、布政使即传谕济南知府和历城知县:“皇帝恩允赐街名,乃千古未有之幸事,实乃济南全城之恩荣,速即改称”。从此鞭指巷的名字就在济南叫开了。
鞭指巷有一座“状元府”(今巷内9号、11号大院),主人陈冕。据考这所大院由陈冕的祖父陈显彝建造,陈显彝曾任山东盐运使,山东候补道,登、莱、青州兵备道。其父陈恩寿,曾任山东莱阳县、长清县县令。陈冕出身于晚清官宦之家,陈冕出生前,其父受众人赠送精致官帽一顶,祝后人成材,故生子名冕,字冠生。陈冕自幼天资聪颖,勤奋好学。17岁时,以顺天府籍乡试中举。清光绪九年(1883年),陈冕参加中癸末科殿试一甲一名,成为清代第105位状元。也是济南的两位状元之一,另一位状元是元代的张起岩。陈冕中状元的那一年黄河决口,陈冕和其父陈恩寿捐数万银两救灾,并亲自到抗洪第一线参加救灾。陈恩寿因操劳过度,于同年去世。临终前勉励陈冕“不要做空头状元衔,要多为百姓做善事”。陈恩寿去世后,陈冕在家守制。次年黄河又泛滥,陈冕继承父志,捐巨款赈灾。他不顾个人安危,乘船给灾民送饭送衣,出钱建造民房千间安置灾民。几次黄河赈灾捐款,家产已捐出多半。3年丧满,陈冕回京任职。光绪十五(1889年),出任湖南乡试主考官。光绪十八年,其母病逝,离职回济南服丧。次年5月,陈冕将祖坟迁移到济南历城丁家庄,并在此修建“陈冕大院”(今丁家庄小学)。
光绪十九年(1893年),山西发生大旱,陈冕将家中余财凑成黄金千两全部捐献。并在济南街头当场写字募捐,共捐黄金万余两送往山西。就在这一年8月17日,34岁的陈冕因赈灾劳累过度病逝于济南鞭指巷“状元府”。陈冕出殡时,从西门到状元墓的路上,挤满了送葬的百姓。
“状元府”虽历经沧桑,但楼庭院落旧日风貌犹存。“状元府”原来有南北并排的3座大四合院,每个四合院内各有8个小四合院,1948年济南解放时,9号大院的门额上还悬挂着御赐涂金的“状元及第”匾额。“状元府”是济南老城遗存最好的一处独具特色的古建筑,恢弘高深,气度非凡,集砖、石、木雕于一体,令人赞叹。如今的“状元府”原来屋顶的小瓦片已换成了大瓦片,院里住满人家,府第门楼上草高近尺,失去了往日的辉煌。
1966年,“文革”破“四旧”。因鞭指巷带有“四旧”色彩,红卫兵将街改名为云彩街。
清末民初,鞭指巷中部还有一家“熊家扁食楼”非常出名。扁食也就是现在人们常叫的水饺。民国初年出版的《济南快览》中记载:“济南鞭指巷之“熊家扁食楼”营业已近百年,扁食具有专长”。旧时的钱庄,银号等金融业多在此街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