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中国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中国山东曲阜市东南)人。中国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主要成就:编纂《春秋》,修订《六经》,创办私学,其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遍览群书,曾专程拜访老子,学习周礼、查阅典籍。他晚年反复研读《易经》,以至于编系竹筒的牛皮绳断裂多次,史称“韦编三绝”。苏轼曾言“自孔子圣人,其学必始于观书。”

  晚年的孔子有感于礼崩乐坏,致力于整理、编纂文献。朱自清称“孔子是在周末宫守散失时代,第一个保存文献的人。”中国古老的文化典籍《诗》、《书》、《礼》、《乐》、《易》、《春秋》正是通过他的编纂得以流传。

  孔子的思想经其弟子汇编成《论语》流传后世,不仅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发展进程,还深刻地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模式,成为东方人品格和心理的理论基础。

  孔子倡导的和谐、有爱、克己、团结、凝聚的伦理道德思想,同样对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孔子的思想启迪了十八世纪欧洲启蒙运动的思想家,成为其反宗教的思想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