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果
维克多•雨果(1802—1885),法国作家,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一生写过多部诗歌、小说、剧本、各种散文和文艺评论及政论文章,在法国及世界有着广泛的影响力。雨果的创作历程超过60年,其作品包括26卷诗歌、20卷小说、12卷剧本、21卷哲理论著,合计79卷。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九三年》和《悲惨世界》。
雨果参加一次法兰西学士院举办文学大赛,15岁的他写了首327行《学习之益》参加比赛。学士院的院士们对这首诗很赞赏,准备给予九等奖,但有个院士在诗中发现两句:总远避都市和宫廷喧嚣的我,只见了三倍五年的时光流过。“呀,这诗的作者只有15岁,怎么能写这样长的好诗呢?如果有抄袭,我们的评奖就会威信扫地。为稳妥起见,我想只能给予表扬。”那位院士指着这两句诗说。学士院终身秘书在维克多诗作的空处批上如下字句:“如果他真的只有这么小的年龄,学士院应予年轻人以鼓励。”15岁雨果做的一首诗就这样惊动了院士。
雨果受母亲影响,从小就博览群书,对文学产生了强烈的爱好。随着写作热情的提高,少年维克多从对文学自发的兴趣发展到自觉的追求。他在1816年7月10日的日记中写道:“不做夏多布里昂,我誓不为人!”(夏多布里昂是当时法国文坛上著名的浪漫主义作家),雨果面对当时的权威,发誓赶上他,雨果当时志存高远,朝气蓬勃。雨果以自己长期不懈的努力实现了自己的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