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建立:保护战友,我义不容辞!
2021年1月8日,记者一行3人来到抗战老兵徐建立家。一进门,老人正坐在火炉边喝茶,见到我们来了,热情地站起来招呼。除了耳背,老人身体很硬朗,天气暖和时还会外出赶集。在老人大儿子徐会博的“翻译”下,老人讲述了那段血与火的岁月。
家中独子 毅然参军
徐建立1925年出生在山东省广饶县大码头镇央上五村的一个穷苦家庭。8岁时母亲就去世了,只剩下他和妹妹与父亲相依为命,一家人靠父亲打短工维持生计。1939年9月至1940年10月,中共清河地委都设于大码头镇央上一村。清河地区辖广饶、益都、寿光、临淄、邹平、长山、历城、桓台、高苑、博兴、蒲台等13个县,有党员16000人。根据地东接胶东,南跨胶济铁路与鲁中为邻,西枕津浦铁路,北连冀鲁边区,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是抗日战争时期山东抗日根据地的重要战略区之一。仅央上五个村参军人数就一百多人,大家用“央上连”来形容这里走出的抗战军人之多。1945年1月,深受红色思想影响的徐建立告别了家人,毅然参军,当时他刚刚20岁。“我们用的是土枪,日本鬼子用的是盖子枪,当时就在蒲台那里,沿着胶济铁路跟鬼子打仗。虽然我们是空着肚子上的战场,但是很快就把鬼子打退了。”徐建立回忆起当时打鬼子的场景印象深刻。
徐建立离家后不久,妻子就发现自己怀孕了。而此时已离家的徐建立直到1953年退伍,才第一次见到自己的儿子。
牺牲自己,也要保护好战友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徐建立转入华东军区第三野战军。先后参加了淮海战役、孟良崮战役、济南战役等。
一次发生在潍坊昌乐的战斗让徐建立印象深刻。当时徐建立与多名战友都集中在一个地堡中,每人发了四枚手榴弹,战斗即将打响,徐建立拿手榴弹的过程中发现手榴弹引线拉环不知道怎么弄掉了,拉开引线的手榴弹冒出了烟,地堡里全是战友,出又出不去,怎么办?千钧一发之际,徐建立把手榴弹压在了身子下面。“当时我想的是,炸死我没关系,还有一地堡的战友呢。我死了不要紧,不能让战友们受伤。就是死,也要保护好战友,我一着急就把手榴弹压到了屁股底下。”徐建立说,“也是命大,只是受了点轻伤。”提起危险的经历,徐建立只是呵呵一笑。
“我们华东军区第三野战军的司令员是陈毅,政治委员是饶漱石。”提起这些,徐建立还记得特别清楚。解放战争胜利后,徐建立及战友在上海进行了三个月的技术学习后,就跟随部队北上辽宁沈阳,从事工程机械技术工作,直到1953年退役。
退役后的平淡乡村生活
1953年,徐建立退役后返回家乡,记者来到徐建立家时,他正在火炉边喝茶。倒茶的茶壶是徐建立自己制作的“保暖茶壶”。用泡沫把陶瓷茶壶包起来,外面再用胶带仔细缠好,在寒冷的冬天,茶壶也能起到很好的保温效果。徐建立一边介绍,一边拿着茶壶倒水喝起来。在为徐建立拍照时,老人坐姿标准,腰背挺得笔直,革命军人气质自然流露。
多年前,徐建立的老伴已经离世。近几年,徐建立年纪逐渐大了,由6个子女轮流照顾,生活虽然平淡,却并不寂寞。
沧桑的大手轻抚过挂着军功章的军装,从徐建立身上我们看到了抗战老兵那种舍己为人、保家卫国的家国情怀,他们的故事提醒我们不能忘记曾经的战争岁月,要百倍珍惜如今的幸福生活。(文字来源:东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