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泉鉴赏 ------
------ 名泉动态 ------
------ 名泉图库 ------
------ 名泉视频 ------

章丘境内其他泉池


  
  章丘境内,尚有16处泉池分布于阎家峪乡南部的汇河流域等地。

  池凉泉  在阎家峪乡池凉泉村街旁,村以泉得名。清道光《济南府志》着录,称在天苍岭西南。今为长方形石砌水池。水清澄甘冽,供村民饮用。80年代用水泥板将池棚盖,上留三个取水方孔。常年不涸。水盛时,自溢水口流出,沿山村漫流。

  救命泉  在阎家峪乡马闹坡村东山路旁,天苍岭西300米处。传说此泉因解救一队饥渴难耐的军士性命而得名。水自岩缝流出,积于自然水坑中,终年不涸。水盛时沿山谷漫流。

  马跑泉  俗称柳树泉。在马闹坡村东山腰。为边长13米的石砌方池,水自池底洞隙涌出,汇积池内,常年有水,但不外溢。

  宝珠泉  俗称三角湾。在阎家峪乡南部,因源于宝珠山下而得名。1978年筑坝,蓄水成湖,称宝珠山水库。水域内多有泉涌,是汇河主要源头。向南注入大汶河。宝珠山,在湖中,高不过20米,松柏苍郁,山顶有宝珠寺建筑遗存。湖上架有两座石桥,湖水碧绿,岸边垂柳披拂。湖周山峦环抱,溪流纵横,曲径蜿蜒,景致清幽。

  凉水泉  在阎家峪乡石匣村西部石岩下。水自岩缝流出,积于边长1米左右的石砌方池中,然后由池壁方孔溢出,沿河东流,入宝珠山水库。

  双井泉  在阎家峪乡鱼湾村西,汇河南岸山崖下。清道光《济南府志》着录。水自岩缝流出,沿溪流进两眼规格形状相似的石井中。水随季节时多时少,从未干涸。

  东 泉  在鱼湾村东,汇河东岸山崖下。水自崖壁裂缝流出,落入崖下自然池中。水甘冽,常年不断。水盛时自岩崖上的数处洞穴中涌出,顺山崖淌下,湍激奔流。

  咋呼泉  在鱼湾村东南,向阳桥东约60米石崖下。清道光《济南府志》着录。因泉水涌出时声音很大,宛若人呼喊,故名。水自岩缝流出,汇为小池。水盛时融于河水北流。当地人又称“打虎泉”。

  西周峪泉  在阎家峪乡西周峪村。常年不竭。

  报效泉  清道光《济南府志》着录,称:“在章丘县(指县城绣惠)东南九十里野狐岭内。县志云泉源涌出,西南会双井、乍忽二泉,经王庄西南,流入泰安寨里河。”今况不明。

  上方井·下方井  上方井,在相公庄镇雪山,山西为梭庄。清道光《济南府志》着录。山上原筑有“雪山寺”,上方井即在寺内。为深3米左右的石砌井形池。原有水,冬夏不竭,今涸。雪山寺也已倾圮,只剩颓垣断壁和明清碑刻四方。其中,明万历年间《题上方井》诗刻,对当时的泉溪盛况有所描述,其诗曰:“上方⺳望远,宛若太山形。路曲羊肠险,溪流燕尾分。鸟啼云外树,花映寺前屏……”在去上方井的山路旁,有一自然形泉池,水涌不断,清冽甘美。盛水季节,池满漫溢,沿溪缓流,疑即清道光《济南府志》所载距“上方井南一里”之下方井。

  醴 泉  名列金《名泉碑》。“醴泉”,即甘美泉水之意。《齐乘》称醴泉在“黉堂岭北”。黉堂岭的位置,金元之际的元好问在其《济南行记》中作了说明:“邹平之南,有长白山,范文正公学舍在焉,故又谓之黉堂。”可知,黉堂岭在今章丘、邹平两县交界的长白山上。岭北原有“醴泉寺”,日军侵略中国时殿宇被烧光,现仅存高2.5米、宽1.1米的《大唐齐州章丘县长白山醴泉寺志公碑》。醴泉就在残碑东侧约200米处的半山腰间,为石砌方池,边长3.6米,深1米,靠近山崖一面的石壁上镌有“醴泉”二字。池水清澈碧透。据当地人讲,泉水旱不涸,涝不涨,水味甘美,最宜饮用。该醴泉寺遗址现已地属邹平县。泉池南面,山峪尽头,有北宋着名政治家和文学家范仲淹的读书洞,人称“宰相读书堂”,相传是范仲淹少年读书的地方。

  圣 井  又名圣泉,在明水城西南10公里处的危山北坡。清道光《济南府志》有载。昔日有高僧在这里建寺,名叫“圣泉寺”。泉水味甘,烹茶为炊甚佳。这里景色美丽,清朝邑人靳希孟曾赋《重游圣泉寺》诗赞曰:“一峰侧处一峰横,林木苍苍梵宇清。涧石多年丛细草,山僧少小不知名。经声磬韵空尘世,叠峰流泉列画屏……”旧时被列为章丘八景,称“危山圣井”。如今,寺已荒废,泉依然存在,景色仍然清秀。泉为长方形井池,料石成,井口圆形以独石雕就。井旁于1995年新立“圣井”碑一方,碑背面镌古代章丘八景诗。泉井北侧有五六米见方的泉池,常年不涸。

  四贤泉  在危山之巅,王母宫碑东侧。为井形泉池。池口圆形,直径0.4米,下为长方形,距地面1米处阔不见壁。常年积水。泉西立清康熙元年《创建王母宫记》石碑。碑南侧为直径30米左右的自然水塘。水碧绿,青藻浮动,芦苇摇曳。塘边松柏掩映,榆柳笼荫。

  墨 泉  清道光《济南府志》载:“在章丘县(指县城绣惠)西北十里阎马庄南,县志云以水色如墨,故名。”今失考。


济南市图书馆 版权所有 ‖ 济南市图书馆网络信息中心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