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是人民的战争

经济日报 2015年7月8日

   70年前以中国人民的胜利结束的抗日战争,从参与程度、组织动员和能动性的发扬来看,是名副其实的人民战争。抗日战争的胜利,就是人民战争的胜利。

  全民族广泛参与的人民战争

  回眸屈辱和悲壮的中国近代史,从鸦片战争到抗日战争前的近百年间,中国人民进行的一次次反侵略战争,没有一次不是以失败而告终的。抗日战争与历次反侵略战争的最大区别在于,它首次实现了全民族的广泛参与,形成了人民战争的伟大创举。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很快霸占中国东北,并不断向华北渗透,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面对寇深祸亟、亡国灭种的严重危机,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意识到,要想战胜日本侵略者,非凝聚起全民族的力量不可。以实现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为目标,担负反帝反封建历史重任的中国共产党及时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1935年8月,中共中央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号召全国同胞团结起来,停止内战,抗日救国,组织全国统一的国防政府和抗日联军。1936年12月,中国共产党本着“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的民族大义,以博大的胸襟推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促成了其后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七七事变,使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中国共产党及时通电全国指出,只有实行全民族抗战,才是中国的出路,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本的侵略。

   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的召唤下,抗日战争成为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有社会各界、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抗日团体、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和海外侨胞广泛参加的全民族抗战。不愿做奴隶的中国人民终于团结起来,中国人民的力量终于凝聚起来,实现了百年来不曾有过的举国奋起。在伟大的民族抗战中,无数群众投身抗战,支持抗战,由涓涓细流汇聚成势不可挡的救国洪流,最终赢得了近代以来民族解放战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动员了全国的老百姓”的战争

  抗日战争中展现出的人民战争的伟大力量不是天然形成的,它是通过强有力的组织动员,使潜在的力量转化为现实的力量。毛泽东指出:“日本敢于欺负我们,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国民众的无组织状态。”“民众如没有组织,是不能表现其抗日力量的。”“动员了全国的老百姓,就造成了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

  在抗日战争中,作为中国两大政治力量的国民党和共产党合作抗日,都为动员全国人民参加抗日作了宣传动员工作。蒋介石一度宣称“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但面对已经出现的日军侵略,国民党却实行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的片面抗战路线,不敢放手发动群众,不肯放弃反共政策。特别是到抗战后期,国民党不断强化独裁统治,军队溃败不已,逐渐失去民心。

  动员人民和组织社会各方面力量进行战争,是中国共产党积多年革命斗争形成的成功经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主张“全国军事总动员”、“全国人民的总动员”,号召“全中国人民动员起来,武装起来,参加抗战,有钱出钱,有枪出枪,有知识出知识”,实行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路线,反对用单纯军事的观点去看待抗日战争,高度重视动员、组织和武装人民群众。毛泽东指出:“抗日战争的政治目的是‘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建立自由平等的新中国’,必须把这个目的告诉一切军民人等,方能造成抗日的热潮,使几万万人齐心一致,贡献一切给战争。”党组织团结一切进步力量,靠口说,靠传单布告,靠报纸书册,靠戏剧电影,靠学校,靠民众团体,靠干部人员,把战争的政治目的告诉军队和人民。动员和组织军民,还需要宣传达到战争政治目的的步骤和政策。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就使战争的政治目的具体化,使人民群众具体知道怎么去达到战争目的,它与自己的切身利害有什么关系,以及自己应该怎么去做。

  为配合抗战路线的实行,中国共产党作了一系列的政策上的调整,例如,土地政策由没收地主的土地改为减租减息,根据地推行“三三制”政权模式,吸收那些主张抗日而又不反共的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的代表和国民党员参加。其他关于经济税收、劳动工资、锄奸、人民权利、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政策,也都根据统一战线的原则,做了必要和适当的改变。

  要驱逐日本帝国主义,达到最后胜利,必须使军民高度一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人民军队,挺进敌后,在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广泛发动群众,武装群众,实行主力部队、地方部队和民兵游击队相结合,武装群众和非武装群众相结合,游击战和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相结合,在广阔的敌后战场,到处燃起人民战争的熊熊烈火。通过精兵简政和大生产运动,解决了战争需要和民众生活的兼顾问题,密切了军队与人民的鱼水关系。在血与火的考验中,党领导的革命力量不断发展壮大。到全国抗战结束时,人民军队发展到132万人,民兵达到268万余人,并建立起陕甘宁、晋察冀等19块抗日根据地。历史证明,只有动员起全国人民,才能真正筑成战胜敌人的“血肉长城”。

   发扬“自觉的能动性”的战争

   人民战争的威力在于组织动员广大民众积极参与到战争中来,但仅此也还不能战胜日本帝国主义,还要有一个符合国情的战争指导以及在这一指导下发挥主体最大能动性来采取符合实际的正确行动。毛泽东撰写的《论持久战》,勾勒出持久抗战发展演变的三大阶段,化解了抗战问题上“亡国论”或“速胜论”的茫然和困惑,为抗战找到了一条扬长避短、持久胜敌的正确道路。

  人民群众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在一定的客观条件限度之内和物质基础之上,谁充分发挥了人民群众自觉能动作用,谁就能赢得战争的胜利。抗日战争,为发挥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提供了极大的机会。亿万中国人民自觉地为正义而战,他们发扬高度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以惊人的胆略和无穷的智慧,创造了适合自己特点的、独有的各种巧妙战法,忍受和克服了许多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在抗日战争的舞台上,中国人民上演了许多有声有色、威武雄壮的历史活剧。他们大摆地雷阵,把侵略者炸得人仰马翻、心惊胆战。他们依靠创造的地道战,把户与户相连、村与村相通,筑成一道道坚固的地下长城,神出鬼没地打击敌人。还有麻雀战、破击战、伏击战等等,把敌人搞得晕头转向,寝食难安。他们在山岗、在平原、在江河湖海、在交通线上,到处摆下歼灭敌人的战场。

  尽管日本侵略者想尽各种办法来对付,疯狂地“扫荡”,实行“三光政策”、“铁壁合围”,推行“梳篦战术”、“强化治安”等等,然而在中国抗日军民面前,气焰嚣张的敌人一次次碰得头破血流,豕突狼奔。狂妄的侵略者不得不放弃速战速决的战略进攻,而陷入到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不能自拔。

   抗日战争的历史经验证明,人民战争是克敌制胜的法宝。邓小平曾指出:“只要我们坚持人民战争,敌人就是现在来,我们以现有的武器也可以打,最后也可以打胜。”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指出,不论形势如何发展,人民战争这个法宝永远不能丢。这是历史的启迪,中国人民应当永志不忘。

  文/李庆刚

  (作者为中央党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