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秩序维护面临严峻挑战

人民网 2015年6月8日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硝烟已经吹散了70年,吹散的是战场上的金戈铁马、刀光剑影,吹不散的是对战争的回忆、对和平的向往和对当今世界安全形势的观察、分析和预警。

  和平发展是时代主题,也是时代问题

  当今世界风云变幻,正在经历深刻复杂变化,但和平与发展依然是时代的主题。1985年3月,邓小平同志深刻洞察世界形势发展的总趋势,敏锐地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这一重大判断,对于中国制定正确外交和国际战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政府和人民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自身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选择。但是,和平发展是主题,并不意味着天下太平。邓小平同志1992年在南方讲话中明确指出:“世界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至今一个也没有解决”。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仍在阻碍世界的和平发展进程。一些西方国家凭借其霸权和强权,四处插手别国内政,强力推销其政治经济制度和价值观念,甚至公然违背国际公约,发动战争干涉他国内政,并利用领土、民族、宗教等方面的冲突制造局部战争,使当今世界并不安宁,各种全球性威胁和挑战层出不穷,局部战争此起彼伏。

  当今世界的“虚拟战争”
 
        当今世界的战争既有真刀真枪、血雨腥风的实体战争,也有看不见硝烟的“虚拟战争”。虚拟战争的战场主要在意识形态和互联网上。

  意识形态是指一个阶级或阶级集团的社会意识,主流意识形态是指统治阶级的社会意识体系。我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和平发展逐渐成为时代主题和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在这样的大趋势下,意识形态领域发生了三大新变化。一是意识形态的文化化趋势。文化要素越来越成为意识形态的主要组成部分,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吸引力逐步由主要通过政治方式,向以文化为主要表现力的综合方式转变。作为意识形态内核的政治思想和政治纲领日益与文化结缘,更多地借助文化和道德力量获得更加广泛而卓有成效的传播,逐步内化到人们的生活世界之中。二是意识形态的学术化趋势。当前意识形态作为政治标签的刚性特征正在逐渐被学术研究的理性话语所替代,意识形态日益渗透到学术研究之中,通过学术思潮、学术话语等加以表达,通过学科建设和国民教育体系扎根,二者日益融合。三是意识形态的日常生活化趋势。各种意识形态以其特殊的文化理念和价值符号,以长期潜移默化的功能作用于人们的现实生活中。总之,在意识形态的文化化、学术化和日常生活化的背景下,意识形态表面看起来似乎被淡化了,但实际上,意识形态已经渗透到生活和学术中被不断泛化和强化,对社会政治生活发挥着持续的影响力。

  意识形态由于其鲜明的阶级性、党派性和集体性话语,成为争夺话语权的主要战场。有学者指出,通过话语霸权和网络技术“于无声处”推广西方文化和生活方式,是全球化时代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新特点。美国学者在《国家间的政治》一书中说:“意识形态同一切观念一样都是武器,既能提高国民士气以增强一国实力,与此同时又能削弱敌国斗志。”既然是战争,就需要武器,意识形态领域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意识形态、文化价值领域成为大国竞争新高地。过去,大国竞争往往局限于传统领域,比如军事、政治、外交等,近年来,在非传统安全领域,如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也开始抢占政策制定权和话语把控权,其中,文化价值成为大国竞争的新高地。美国著名学者约瑟夫·奈从美国战略转型、权力转移的角度出发,1990年在《外交政策》杂志上提出“软实力”的概念;2004年,他认为软实力的主要资源是制度、价值观、文化和政策;2011年,他又进一步指出,富有吸引力的文化、内外一致的政治价值观和有道义的外交政策是构成软实力资源的三个基础。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因其隐蔽性、交互性、平等性、技术性、智能化、快速化等特点,已融入社会生活方方面面,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约瑟夫·奈最近对互联网安全提出警告,2015年5月15日,他在《联合早报》上发表《International Norms in Cyberspace》一文提出:互联网类似核武器,网络安全已经处于临界点。网络和信息安全牵涉到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是我们面临的新的综合性挑战。习近平同志指出:“当今世界,互联网发展对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提出了新的挑战,必须认真应对。”

  无论是意识形态还是互联网络,无论是软实力还是巧实力,战争与和平的经验告诉我们,硬实力才是硬道理。

  中国人民对战争带来的苦难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对和平有着孜孜不倦的追求。中国人民怕的就是动荡,求的就是稳定,盼的就是天下太平。但要想太平,就必须自己先硬起来,发展起来,必须毫不动摇地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和民族尊严绝不允许任何势力侵犯,同时任何力量也不能动摇中国人民坚持和平发展的信念。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同时,也一直在呼吁各国走和平发展道路,为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而不懈努力。

  实现世界的和平就要维护战后秩序

  纪念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就是珍视战后来之不易的和平与发展,就是要维护国际公认的战后秩序。战后,世界各国都在反思历史、反省战争,尤其是德国,对二战能够认真反省,坦诚谢罪。而另一个战败国日本,却军国主义阴魂不散,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年即将到来之际,依然在矢口否认日军侵略的野蛮罪行,依然在发表美化侵略战争和殖民统治的言论,依然在藐视历史事实和国际正义,依然在挑战人类良知。日本一直想改变战后的和平发展秩序,不断挑衅底线,不断挑起事端。近日,日本政府召开临时内阁会议,通过了允许日本可随时根据需要向海外派兵并向其他国家军队提供支援的新法案《国际和平支援法案》和允许行使集体自卫权的《和平安全法制整备法案》。5月15日,上述两个法案正式提交国会讨论,并计划于七八月份在本届国会获得通过。这种公然违背和挑战战后秩序的做法,尽管打着“和平支援”“和平安全”的旗号,但实质上拉响了战争的警笛,让战争的阴云笼罩在世界和平的蓝天上。

  谁践踏和平,谁就会成为人民公敌。

  列夫·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中写到:“假使每个人只为他自己的信念去打仗,就没有战争了。”世界人民共同的信念就是:和平!

  (文/郑承军 作者为北京语言大学当代中国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参考文献】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②钟君、郑承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污名化”现象剖析》,《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③沈湘平:《全球化的意识形态陷阱》,《现代哲学》,1999年第2期。

  ③[美]汉斯·摩根索:《国家间的政治》,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