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手释卷”上新啦:节气篇——夏至

  夏至是进入夏季的第四个节气,在公历6月21日前后,此时太阳到达黄经90度,直射北回归线,这一天北半球的白天最长。我国各地在夏至到来时气温已经普遍较高。

  积雨云之间也会因为强烈的对流摩擦而形成闪电。因为积雨云覆盖的面积不会很大,多为几到十几平方千米,再加上它运动的速度很快,所以形成的雷阵雨不会持续很长时间,不久以后,太阳就露出了笑脸,这时候人们很可能会看到彩虹哦!

  作为最早确定的节气之一,夏至也被称为夏节、夏至节。夏至期间农作物生长很快,为祈求五谷丰登,夏至备受古人重视,是古代极为重要的节日之一。古人认为大地生长庄稼,繁殖万物。从周朝开始,夏至的地神祭祀就已经是天子必须亲临的重大仪式。这一天,已先行斋戒的天子与众公卿大臣们来到祭祀地点,以盛大的乐舞仪式祭祀地神。北京安定门外的地坛是明、清皇帝祭祀地神的场所。因为有“南乾北坤”的说法,所以人们在皇城的北郊修建地坛。

  夏季是小麦成熟的季节,老百姓会把新收的小麦磨成面粉,再做成面条供奉地神,表示对地神的敬畏,老百姓自己也会吃面条。从营养学角度来说,夏至吃面有一定的科学道理。夏至日虽说不是一年中最热的一天,但一年之中最炎热的时期马上就要到了,小麦营养丰富,热量低,非常适合人们在炎热的季节里食用。你看,民间流传的俗语“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这里面所说的主角不都是小麦嘛!人们早就从祖祖辈辈对自然的认知中得出了丰富的生活经验。“吃了夏至面,一天短一线”,这句俗语有两层意思,一是表明我国很多地方有夏至吃面的习俗;二是夏至过后,由于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北半球地区白天日照时间变短了,古时候纺织的妇女,每天能织布的时间变短了,织成的成品也会少一些。

  好啦,下面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关于夏至的古诗吧!

  竹枝词

  唐·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这首诗的意思是:江边的杨柳青青,垂着绿色枝条,水面平静,忽然听到江面上情郎唱歌的声音。东边出着太阳,西边还下着雨,说是没有晴天吧,却还有晴的地方。

  刘禹锡的《竹枝词》用“东边日出西边雨”描述了夏至以后从午后至傍晚常见的变化多端的雷雨天气。夏天的午后,由于接收到大量的太阳热量,地面温度很高,水分蒸发快,输送到空气中的水汽多了起来。这些水汽被强大的上升气流推送到高空,水汽饱和凝结,形成了厚厚的积雨云。积雨云越积越厚,一旦上升的气流无法继续托住它,就形成了降雨。

济南市图书馆

2022年7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