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图读者沙龙探寻《黄帝内经》的养心之道

  5月21日上午,第31期“交享阅”读者沙龙在新馆小报告厅如期举行,本期活动的主题是“和”“心”在一起——《黄帝内经》的养心之道,是心理学系列沙龙第二讲。

  众所周知,《黄帝内经》是中国现存医书中最早的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她集医、史、哲为一体,是一部围绕生命问题而展开的百科全书。《黄帝内经》包含了丰富的养生知识,同时,书中丰富的心理学思想丝毫不逊于西方理论,秉承了中华民族的千古智慧。本期沙龙,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李敏引领沙龙读者一起探寻《黄帝内经》的养心之道。

  李敏老师是心理学硕士、中医学博士,对《黄帝内经》中的心理学颇有研究。沙龙一开始,主持人与主讲人通过对话交流,将《黄帝内经》的成书年代、大致概况展现在各位读者面前。接着,李敏老师从三个部分入手对《黄帝内经》的养心之道作出详细的阐述。

  首先,李老师带领大家从“经”、“中”、“养”等汉字入手了解《黄帝内经》和中医的养心思想。比如“养”字,古意指供养、饲养、教育、熏陶、调养等,可以从中看出调理身心,并不需要过分作为,只需防微杜渐,堵住生活上的漏洞,慢慢调养,细细熏陶。李老师对“心”字也做了具体的讲解,引起了大家的兴趣。他以实例将中医里的“心”与西方的“心”做了简单对比。中医里的“心”不单单指心脏,而是指一个体系,即心脏所在的整个部分,甚至包括大脑,因此可以说心脏也是思维的一个器官,“心”常和人的性情、思维联系在一起,“二人同心,其利断金”中的“心”指的就是思想、情感。最后,李敏老师提到的一个字是“和”。大家都知道“和”与“中”一样在中国古代具有非常重要的位置,也是古人一直追求的精神境界——“和谐”、“和而不同”。针对“致中尚和”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李敏老师提到了五种原因。一是人种特征,国人与西方人在脸部特征上有很大的不同,国人的鼻梁没有那么挺,那么视野受到的阻隔也较小,所以看得更开阔、更广泛,因此形成了强调整体利益的习惯。二是经济生活方式,中国古代一直都是处于农耕文明之中,而这需要家庭合作,所以集体协作显得尤为重要。三是生存的地理环境,中国古代的中心一直在平原地区,古人一直以为自己就生活在天地中间,而这也形成了“天圆地方”的概念。四是文明的发展特色,汉文化从古至今一直没有断裂,儒家崇尚的“和谐”“中庸之道”永久延续。五是社会结构,可以说从周朝就奠定了“家国同构”的基调,强调团结和谐。关于“致中尚和”的思想传统,李老师谈到,《易经》讲保合太和,道家讲求自然无为,儒家推崇仁爱之心,墨家讲究兼爱尚贤以致和,这些都促进了中医养心之道的发展。

  接着,李敏老师着重讲解《黄帝内经》的养心之道。一是《黄帝内经》合和人格——圆通的心灵境界。“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可以说,《黄帝内经》提到的合和人格对于现代人来说是很难实现的,因为这是一种不可能达到的状态,也是不符合实际的虚妄。所以,只能说尽力而为,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走下去。二是《黄帝内经》的心理合和途径与方法。合和是宇宙间根本的规律,是任何自组织系统自动运转的机制。人为万物之灵,也是天地之心,可以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去适当帮助合和机制良性运行。三是《黄帝内经》的心理失和诊察方法。古医中的诊察方法不外乎望诊、闻诊、问诊、切诊、梦诊,《黄帝内经》也是如此。“合之无诊,调之阴阳,以在《经脉》。”

  最后,李敏老师与在座读者探讨了《黄帝内经》养心之道的现代应用价值。《黄帝内经》心理学思想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瑕不掩瑜。李老师谈到,我们不能苛求古人,而应该区分其中的精华与糟粕,加以扬弃,辨别其中的道与术,道的层面要通俗化,使其易于理解和接受,术的层面可加强科学研究,增强其科学性和操作性,以利于《黄帝内经》合和心理学思想更加系统、完善,更好地为当代中国人服务。

  沙龙活动结束后,大家意犹未尽,不少读者围着主讲人探讨中医养身养心的问题。本期沙龙是心理学系列沙龙的第二讲,李敏老师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让晦涩难懂的心理学走进普通人的生活。《黄帝内经》的养心之道透射给我们这样的理念:个人的心理合和是从个人修养获得的,而个人的修养既有使内心平和、身心合和的努力,也有与他人和睦相处的能力,更有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即从合和心理到和谐社会。

 

 

 

 

济南市图书馆

2017年5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