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水浒》话王伦

(明)施耐庵/著

查看馆藏信息

  读名著当然要读原著,而“书,非借不能读也”,所以,有了这个指导原则,我便把自己的业余时间用于泡在济南市图书馆埋头苦读。

  《水浒》是四大名著中令我读来最酣畅淋漓和不停玩味的一部。话说那八百里水泊梁山寨中,义薄云天喝酒吃肉的,伟岸胸襟不拘小节的,性格豪爽抛却儿女情长的,义结四方乐善好施的人物描写之精彩,读来煞是痛快!让读水浒成为我们儿时的想往每每热血澎湃,蠢蠢欲动,总想揭竿,总想跳将出来,总想呼啸山林激荡齐鲁。乃至于长大成人,才发觉世路艰辛,四处碰壁,灰头土脸的苟且着,游走在钢筋混凝土的城市,找寻苟延残喘的生机。看到那些呼风唤雨财大气粗一掷千金灯红酒绿的人,自己心态难免产生变化,同样是人,差别咋就这么大呢?这就是个心态的问题,不由得想起了那个王伦老师。

  单提起王伦这个名字,怕有些人会想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句李白的著名送别诗,那个汪伦有情有义心胸豁达与李太白觥筹交错堪为挚友。但加上“白衣秀士”这个雅称,大家立刻就明白,而且会在脑海里跳出一个气量偏狭,不能容忍的穷酸书生。古代“白衣秀士”,原指尚未及弟的士子,从字面推敲,本无贬义。但经《水浒传》这么一用,就成了带有否定意义的专属词汇了。《水浒传》里有许多反面人物,王伦是着墨最少,却是最成功的一个负面典型。

  王老师是梁山初期的首任寨主,虽然他是梁山泊草创时期的寨主,也开创了一点事业,并且有着杜迁、宋万两位头领。但为什么无法成为一百零八条好汉之一呢?只因为王伦嫉贤妒能,曾经害怕武艺高强的林冲在梁山获得势力而多方刁难,要林冲献投名状,结果林冲遇见青面兽杨志并且与他打得难分高下。更当晁盖等上山入伙时,又托词推拒,林冲在吴用的智激之下,火并王伦,惨遭凌迟。推晁盖为大头领,开拓了梁山的新气象。

  这位白衣秀士,曾经是坐在梁山聚义厅第一把交椅的人物,闻其名者,也有人称他是好汉,但是纵观王老师一生的行径,他实在算不上个英雄。他本是读书人,做过入仕求官的梦,无奈时运不济,官运不通,他又不甘心以落第秀才之名了此一生,便合着杜迁及后来投奔的宋万,聚集了千八人马,在梁山泊竖起了一面王氏大旗,故人称:“白衣秀士”王伦。连河北小旋风柴进都耳闻其名,那时候事业做的顺风顺水,正当王老师绞尽脑汁图发展的时候,却做了林教头的刀下鬼,令人耻笑。中国古时候有句俗话说:秀才造反,十年不成。这话若从另一位读书人吴用身上则不成立,但就王伦而言,不无几分道理。当然,在封建社会,秀才造反不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因为敌人的强大,有的是因为斗争策略的失误,有的是儿女情长的羁绊,王老师的失败直接源于他的性格、见识和经历。

  首先应该说王老师并不是十足的草包,也不是扶不起来的阿斗。落第后,他没有苟且为生,而是扯大旗干革命,做了梁山水泊的CEO,有时也挥刀弄棒敢和官府刀枪相向,还是有些胆识的。官府奈他不得,那些缉拿的官兵也不敢宣誓全歼,他呢倒也乐得在梁山逍遥。虽然名声鹊起,但是也有一些好汉如石碣村的阮氏兄弟望而却步,阮小二跟吴用老师说:听得那白衣秀士手下的人都说他心地狭窄,安不得人……道出了众豪杰的看法,也铺垫了被杀的伏笔。“心地狭窄”四字,实在是极准确地概括了这位王老师的性格和行为的特征。

  王老师心地狭窄,一个最突出的表现是忌才妒能,安不得人才。乃至晁天王一伙来时,王老师更是害怕得要死,最后干脆向晁盖挑明:“非是敝山不纳众位豪杰,奈缘只为粮少房稀,恐日后误了足下,众位面皮不好,因此不敢根留”从而失去人心。

  支配一个人的行为的是思想,一个是他私心太重,思前想后,怕丢了椅子,二个是他深知自己没有本事,杜迁、宋万武艺也是平平。为了自保,知道自己无能,可是还是死恋着权利不放手不肯让贤,这就证明王老师完全把梁山当做了他的私有财产。林教头一句:“这梁山泊便是你的?你这妒贤嫉能的贼!”鞭辟入理,一针见血。

  心私者,量必小。思想僵硬,试看后来的晁老板、宋老板哪个不是躬身相见、求贤若渴、诚意纳贤!遇到不想来的,也是千方百计弄上山来,壮大军威,致使四方好汉奔走疾呼,撞破天罗归水浒,掀开地网上梁山!王老师当道时却看不到朝纲不振,奸臣当权,社会矛盾重重,战火一触即发,作为领导者没有海纳百川,看不到大环境,搞关门主义,只把眼睛盯在交椅上,死,是有几分道理的。这显然与蓬勃发展的人民起义军背道而驰,历史注定他没有舞台。由此看得出,白衣秀士的一生注定悲剧收场,他不具备革命者的才干、心胸与见地。不走聚义的道路,不能认识自己的短处,令人叹息!

  纵观古今,心安天下,胸容四海,容人容忍,一个“舍得”,非常人能做到,我等虽不免俗,在求不得放不下的情况中更需要潜心读书,感悟古今人物做到心胸豁达,给自己定好位,不出格不过度。王伦老师更是我们做人作事的参照。

  书评作者:李宗健
  推荐书目:《水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