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历史人物的脸谱——评《千年悖论——张宏杰读史与论人》

张宏杰/著  

查看馆藏信息

  张宏杰这个名字被许多人所熟识源于2006年的历史畅销书《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他描写了黄帝朱元璋、篡位者朱棣、太监魏忠贤、清官海瑞、叛臣吴三桂、忠臣郑成功和造反者张献忠七张面孔。这七个早已被盖棺定论、贴上鲜明“脸谱”的人物被张宏杰狠狠地撕下了面具,然而作者抽丝剥茧,将他们仅仅还原成了人,有血有肉的人。这部书的畅销使得张宏杰早些年的作品逐渐浮出水面。

  这位自诩为最后一代的“文学青年”将之前并不被重视的两本书——《千年悖论》和《另一面:历史人物的另类传记》集合到一起,出了这本“增补版”《千年悖论》,以此来纪念自己早期文学青年生涯。这本书的文字并没有张宏杰的成名作那样成熟,就连他本人都感到“时时闻到青涩味道”,然而正是它却让我产生了共鸣,不仅是与作者,更是与书中那些原本已被“脸谱化”的历史人物。

  在漫长的历史中,云雾缭绕,真假虚实,连秉笔直书的史官也未尝能参透几分。然而在其演进过程中,成王败寇、忠孝伦理,在道德纲常、风序良俗多种秩序中人为分出了好坏、正邪和善恶。张宏杰笔下的并不是那些罪大恶极、人神共愤的背叛者、阴谋家——那些脸上早已刻上“邪”字的坏人,也不是那些至善至伟、流芳千古的圣人、成功者——那些脸上深嵌“正”字的好人。他笔下流淌的是什么?是人性,永恒的人性。他穿越历史,化身这些历史人物身旁的挚友,与他们悲欢与共。“大汉奸”的代表吴三桂也是一个外表俊美、果敢智慧的勇士,但不得不在“忠孝义”的历史缝隙中被挤压;“政治野心家”的代表慈禧也称得上有胆有识,没有在历史“男上女下”的传统中委曲求全,却始终没有跳出时代的局限,让政治带给了她千古骂名。“窃国大盗”的代表袁世凯也曾是一个学识渊博、能力非凡的“进步派”和“改革家”。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个铁腕人物也发挥了推动中国近代进步的关键力量。然而,从民主、集权到选择帝制,在民国风起云涌的复杂情况下,他也不过是一个殚精竭虑、不得不对时局做出改变的悲哀人物。

  有人说,张宏杰是在为历史翻案,是“颠覆历史”。而我却不这么认为,历史本没有什么答案,关键在于你看的角度。正如莫言在书中序所言,“这本书,如果起个副标题的话,我建议叫做‘人性实验观察记录’。”历史原本就是展示人性的大舞台。舞台上的角色竭尽一生去彰显自己生命的价值,机缘巧合,无法重来。但是,在历史的转折点上,我们却看到了太多的相似与太多的背道而驰。这一点,正是历史最吸引我的地方。有不少人问我,女孩子为什么喜欢历史,为什么还会专门学习历史。残酷血腥的政治斗争、残暴无情的战争乱象、丑恶卑鄙的利益之争,怎么能看得下去?而我回答,我理解那些远去的人。看到张宏杰的文字之后,我知道他也懂。我理解当孔孟之书的伦理与蝼蚁皆备的求生本能发生矛盾时那些人的挣扎,正如无处收留的吴三桂;我也能理解置身于对女性并不公平的中国历史中,一个女人怎样获得权力并把握住权力,正如那个不完全的女权主义者慈禧;我当然也能理解当被时局推到风口浪尖的政治家,站在权力的最高峰,勇敢突破传统的藩篱,却无法左右动乱时局的痛苦,正如从时代弄潮儿变为窃国大盗的袁世凯。历史并不是非黑即白,绝大多数情况下,它是一个大染缸,染缸里的人物根据颜料的色彩作出了不同的抉择。特别是当我们评判有争议的历史人物时,不应当过分拔高,也不能一味否定。正是张宏杰的“人性历史”让我感到了在厚重的历史下,人物“脸谱”的浅薄。

  这本书起名《千年悖论》,作为一个后起之秀初涉历史领域的尝鲜之作,未免有些狂妄。它让人不自觉地感到有一种完全俯视时空的霸气铺面而来。正如作者所言,他能感觉到“彼时的单纯”,感觉到“奔涌的生命能量”,感觉到“自己当初用大铁锤去砸蝴蝶翅膀的雄壮”。这几句感动了我。正是从他的第一篇“历史合金体”文字《无处收留:吴三桂》开始,张宏杰倾注了他对历史独特的思考以及满腔的热情,始终不忘初心,用“野孤禅式”的观察与思考勇于揭开历史人物标签式的“脸谱”,让历史照进了现实。

  (文/曹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