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跃文《苍黄》读后感

王跃文/著  

查看馆藏信息

  苍指青色,黄指黄色。古人素丝染色,可以染成青的,也可以染成黄的,比喻事物的变化。

  《墨子·所染》中说:“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故染不可不慎也。”毛主席曾感慨曰:“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再一次读完了著名作家王跃文的力作《苍黄》,抚卷沉思,久久不能平静。从二零零九年十月推出该书,到今天再次品读,感受颇多。主人公李济运本质纯朴敦厚,能力文采具佳,是县委县政府的高级智囊和政治核心人物之一,前程无量。他熟知官场潜规则之陋习,也明察县委书记刘半间老谋深算、居心叵测且贪婪、卑劣,起初却被维护“班子团结”和“领导权威”迷住眼,沦为“政治花瓶”,被当猴耍了几回。最后,才幡然醒悟,无耐登上了“倒刘”的贼船。后虽成功,但也受牵连,“被挂职”于省直。世事无常,官场凶险,知人知面不知心。其主要伯乐田副厅长也因他人犯案而倒台,加其同学刘差配的跳楼自尽,令他今后的仕途一片暗淡,人生旅途更加艰辛,不免让人扼腕与无耐。然故事也嘎然而止,让好人不能善终,恶人仍然当道,人生如此灰暗。

  王跃文作为官场小说的第一人,蜇伏十年磨出的官场小说又一利剑,却是通过一幅画作贯穿起来的。画作出自一位高僧之手,画的是深蓝色的花瓶,插着一束粉红玫瑰,构图有些像凡高的《向日葵》,只是调子为安静祥和的蓝色,不同于凡高的炽烈。他给画作取名为《怕》。从来是天不怕地不怕的王跃文此次竟“怕”了起来,却是为何?

  深入看下去才赫然明白,原来画作里的花瓶是歪斜着的,扶正了花瓶,画框歪了;扶正了画框,花瓶又歪了。就是这样一种到底该不该扶正,该怎么扶正的矛盾中构织出了官场中的“怕”的底色。王跃文笔下的主人公李济运,作为县委办主任,他“怕”!“怕”所服务的乌柚县政府出事,他像个家族的长子,明知家丑,却帮忙捂着不外扬,他知道真相,却不敢说真话,他怕扶正了花瓶,却导致整个乌柚政府这幅画框的倾斜,最终砸到自己。这也是职场的劣根性,乃至整个社会的劣根性——怕说真话。

  当下,在深入学习三严三实的过程中,继续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党中央一再强调要敢讲真话,倡导和鼓励说实话,反对说假话,但那些无处不在的官话、套话、假话,很难听到真话。长期以来,这已成为一种通病,这一点从各地的新闻报道中就完全可以看得出来,群众对此已经相当反感,没有自己真实思想和独到见解的话谁还愿意去听呢,就连机关干部一遇到会上领导讲话就犯困,呵欠不断,甚至有的呼呼大睡。说白了,其实并不是王跃文怕什么,相反,正是他的不“怕”,他才敢说真话,敢于一针见血地揭露这种通病,其实他也怕,他怕的是这种“怕”的通病会一直病下去,得不到根治,这是一种忧国忧民的“怕”。

  那么,官场上说真话真得就有这么怕吗,究竟怕的是什么?我想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怕领导不高兴。有些领导不喜欢听真话,因为“真话”可能反映的是自己工作中的“短板”或“软肋”,正如李济运怕说县委书记刘星明的真话,怕揭露出刘书记的循私枉法的真实面目,怕刘书记不高兴。二是怕单位不得好。有时候说真话不仅会“影响”本单位领导的政绩,而且还会“影响”整个单位的“利益”,因此影响了大多数人的“利益”,必将成为“众矢之的”而寸步难行。三是怕群众不卖账。真实的情况大家心知肚明,心照不宣,人人都知道实情,大家都在“睁眼说瞎话”,谁还愿意把真话说出来,不如随波逐流,人云亦云,和大家“打成一片”。李济运正是因为说了真话,导致大家都以异样的目光看他,他倒成了被排挤的“刺头”。一言以敝之,这种“怕”还是怕影响到自己的仕途,影响到自己的一己私利。

  窃以为,消除这种“怕”说难也难,说不难也真的不难。说其难,是因为我们有私心,我们“怕”,怕引祸上身,怕遭人报复。说不难,是因为说真话本来就是人的天性,也是公民的权利,只要我们充满勇气,没有私心,心底无私天地宽,就能说真话,敢说真话。但要消除这种“怕”,除了倡导说话者放下思想包袱说真话,无私无畏地摒弃“官位”、“唯上”、“名利”的私心杂念外,更多地是期望体制的改革和制度的科学安排,确保真话能够畅通无阻,确保说真话的人“言者无罪”不会被打击和指责。有了人人说真话的良好氛围,很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很多伪问题也会不攻自破。

  再回到那幅画,既然扶正了花瓶,花框歪了,扶正了画框,画瓶歪了,这就明摆着这是一幅有缺陷、需要矫正的画。那我们就不要藏着掖着,要敢于正视现实,进行适当的矫正,实在不行,要么换画,要么换框,我想达到画正框正也不是难事。只要我们敢于面对,何愁问题不能解决,既然如此,还有何“怕”?!自己荣耀的抱负,在这个染缸里几近消磨,染得一身苍黄,与旁人无异。王跃文的作品中露出些许禅意,菩萨怕因,凡人怕果,正如李济运家中这幅画名为“怕”,也许就是王跃文意在传达的精髓吧,有了怕,就有了良知,有了责任,有了制衡。

  总之,《苍黄》是一部不错的小说。作者对现实的批判是犀利的,无情的,冷峻的,虽然他和他的主人公李济运也很无奈,无法提出什么良策,指出什么道路,但是他们尚存有良知、心怀天下,善莫大焉!

  (文/李枞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