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内容。收录在《习近平书信选集》(以下简称《选集》)第一卷中的多封书信,从不同方面体现了习主席对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战略思考,为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建设美丽中国和共建清洁美丽世界提供了科学指引和根本遵循。
一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我们党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自然规律,主动破解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矛盾、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重大成果。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我国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我们党一贯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同志就发出“绿化祖国”的号召。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我们党就把保护环境作为基本国策。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方略,明确强调“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在《选集》第一卷的多封书信中,习主席强调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致力于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走绿色发展之路,建设美丽中国”。这些观点和论述充分体现了习主席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长期思考和高度重视,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彰显了我们党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定意志和坚强决心。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我国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严峻的生态环境形势要求我国必须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寻求永续发展之路。在《选集》第一卷的多封书信中,习主席深刻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全局中的地位作用,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己”,强调要“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生产生活环境”,以深邃的历史眼光和强烈的忧患意识谋划生态文明建设,推动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持续繁荣的文明新形态。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彰显了我们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我们党始终把实现人民幸福作为发展的目的和归宿。在《给世界大学气候变化联盟的学生代表的回信》中,习主席回忆自己四十多年前在黄土高原的一个小村庄劳动生活时的情景:“当时那个地区的生态环境曾因过度开发而受到严重破坏,老百姓生活也陷于贫困。”在《给建设和守护密云水库的乡亲们的回信》中,习主席高度评价乡亲们六十多年来为首都生态环境改善作出的重要贡献,并为他们“发挥好山好水的优势,日子越过越红火”感到很高兴。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初心使命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福祉的重大社会问题。我们必须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推动形成绿色发展的生产生活方式。这是我们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生动写照,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的深厚情怀和责任担当。
二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深刻认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内涵、新特征、新要求,科学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经济发展与生态治理的关系、西方传统现代化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关系。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同步推进的现代化。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是传统发展模式中的一对矛盾。传统工业化迅猛发展,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加速了对自然资源的攫取,造成人与自然关系紧张。我们要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注重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在《致二〇一三成都〈财富〉全球论坛的贺信》中,习主席强调要“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相协调”。我们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调统一。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现代化。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关键是要处理好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关系。从“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到“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党对绿色发展的认识不断深化。在《选集》第一卷的多封书信中,习主席指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战略性任务来抓,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强调要“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走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之路”。理论和实践充分证明,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是统一的。我们要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摒弃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使绿水青山产生巨大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家园美丽、人民幸福的现代化。进入新时代,生态环境在群众生活幸福指数中的地位不断凸显,从过去“盼温饱”“求生存”,到现在“盼环保”“求生态”,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质量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党的十九大着眼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提出“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在《给浙江宁波余姚横坎头村全体党员的回信》中,习主席勉励大家“再接再厉、苦干实干,结合自身实际,发挥自身优势,努力建设富裕、文明、宜居的美丽乡村,让乡亲们的生活越来越红火”。在《致第十九届国际植物学大会的贺信》中,习主席指出中国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就是要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营造天蓝、地绿、水清的生产生活环境。
三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我们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格局”,推动美丽中国建设,携手世界各国共建地球美好家园。
坚持不懈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是解决我国资源环境生态问题的基础之策。在《选集》第一卷的多封书信中,习主席对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和思路举措,强调要“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优化产业结构,构建低碳能源体系,发展绿色建筑和低碳交通,建立国家碳排放交易市场,等等,不断推进绿色低碳发展”;要解决好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的科技支撑不足问题,比如利用菌草技术,实现“光、热、水三大农业资源综合高效利用,植物、动物、菌物三物循环生产,经济、社会、环境三大效益结合”。这些重要论述,为在资源高效利用和绿色低碳发展的基础之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导。
努力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健全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既是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在《致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队的贺信》中,习主席提出要“着力解决青藏高原资源环境承载力、灾害风险、绿色发展途径等方面的问题”。在《致第一届国家公园论坛的贺信》中,习主席强调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国家公园体制,“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安全屏障”。习主席致信祝贺二〇二二年六五环境日国家主场活动强调,“全党全国要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着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统筹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
积极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在《致巴基斯坦世界环境日主题活动的贺信》中,习主席指出:“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荒漠化加剧和极端天气频发,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严峻挑战。”在《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二〇一八年年会的贺信》中,习主席指出:“国际社会需要加强合作、共同努力,构建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推动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我国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为解决全球生态危机提供了宝贵经验,已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面向未来,习主席在《选集》第一卷的多封书信中强调,“中国将继续承担应尽的国际义务,同世界各国深入开展生态文明领域的交流合作,推动成果分享”“全面落实二〇三〇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共同推进全球生态环境治理”,为建设美丽世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和力量。
2022-07-20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国防科技大学党的创新理论研究中心(执笔:刘一鸣 黄嘉 贾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