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和精神标识,也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中收录的多篇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讲话和贺信,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为什么要建设文化强国、怎样建设文化强国等重大课题,既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高度的文化自觉、坚定的文化自信和浓厚的文化情怀,也为新时代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供了科学指南。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收录的《展示中国文艺新气象,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开篇指出:“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习主席反复强调的这个论断,科学揭示了文化发展进步与国家发展进步的内在关系,为我们全面认识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供了基本遵循。

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文化追求。中国共产党是具有高度文化自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建设文化强国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早在1940年,毛泽东就提出:“我们不但要把一个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的中国,变为一个政治上自由和经济上繁荣的中国,而且要把一个被旧文化统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国,变为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我们党顺应时代发展大势,提出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思想,强调我们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也要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仅把文化建设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更是明确提出到2035年要建成文化强国的发展目标。正是在这一目标的引领下,我国文化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和智力支持。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要求。在《把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一文中,习主席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伟大事业,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文化是重要内容;在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的今天,文化是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求特别是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重要因素;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的特征更加明显的今天,文化是我们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的重要力量源泉。实践已经充分表明,文化建设绝不是现代化建设的点缀装饰,而是现代化建设的固本之举。

掌握思想文化领域斗争主动权的客观需要。今天,伴随国家战略格局的深度调整、国际力量的分化组合,大国关系进入全方位角力新阶段,东西方围绕意识形态、发展道路、民族精神、国家形象的思想文化领域斗争日趋激烈。能否在这场斗争中占据主动地位,不仅关系我国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定位,而且关系我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就此而言,建设文化强国,不仅是一个事关文化繁荣发展的文化命题,也是一个事关世界变局走向的战略命题。我们要在这个既充满希望又充满挑战的世界变局中把握先机、占据主动,就必须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发展目标。目标引领行动,行动成就目标。伴随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开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任务也前所未有地摆在我们面前。

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的高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物质财富需要极大丰富,精神财富也要极大丰富。在《把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一文中,习主席指出:“文明是现代化国家的显著标志。要把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任务,坚持重在建设、以立为本,坚持久久为功、持之以恒,努力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要通过深化党的创新理论学习、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等有效举措,推动全社会形成知是非、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社会风尚和扶正祛邪、扬善惩恶的社会风气,促进人民群众在坚定“四个自信”的基础上不断提高思想道德修养、科学教育水平,强化民主法治观念、文明行为意识。

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集中体现了一个国家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和生命力,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意味着应具有较强的国际价值理念建构能力,即我国不仅是先进国际价值理念的追随者、拥护者,也应是先进国际价值理念的提出者、倡导者;意味着应具有较强的国家形象塑造能力,即通过努力在国际社会牢固树立起我国的文明大国形象、东方大国形象、负责任大国形象、社会主义大国形象;意味着应具有较强的文化竞争力,即在全球文化产业竞争中我国文化产业能够居于优势地位,在世界文化知识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世界不仅知道“舌尖上的中国”,也知道“理论中的中国”“学术中的中国”。

中华文化影响更加广泛深入。文化交流是灵魂的交流,文化影响是最深层的影响,对于增强国际话语权、塑造国家形象、营造友好氛围、降低交往成本具有积极作用。建设影响更加广泛深入的中华文化,意味着崇德向善、讲信修睦、协和万邦的中华文化在国际社会具有更高的感召力和吸引力,了解学习中华文化正成为一种文化自觉;意味着中华文化能够在世界“落地”“入心”,并成为其他民族进行文化创新、进行文化整合的“有益借鉴”;意味着“西强东弱”的世界文化格局、“失语挨骂”的国际舆论困境得到根本改变,并成为国际舆论的重要引导者。

目标已经明确,关键在于落实。面对已经擘画好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蓝图,必须在遵循文化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坚定文化自信、坚持正确方向,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朝着预定目标迈进。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我们所进行的文化强国建设,是在世界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人们思想观念更加多元多向的时代背景下进行的,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保证文化强国建设不偏航、不迷航,就要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文化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解决文化改革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努力在纷繁复杂的文化生态中辨析主流与支流、区分先进与落后、划清积极与消极;就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夯实全民族全社会休戚与共、团结奋进的思想道德基础。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社会主义文化是人民大众的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定维护广大人民的文化权益。在《展示中国文艺新气象,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一文中,习主席深刻指出:“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也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动力所在。”“源于人民”,要求我们充分尊重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让人民的文化创造潜能得到充分表现,人民的文化创造成果得到广泛认同。“为了人民”,要求我们在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坚持反映人民群众的生活,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始终把人民群众是否满意作为衡量文化工作成败的根本标准。“属于人民”,要求我们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努力让文化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坚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要坚持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优秀传统文化不断焕发新活力,成为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就要以对民族、历史、后人高度负责的精神,不断挖掘和保护民族文化遗产,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坚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以更自信的文化心态、更宽广的文化胸怀,深入参与世界文化交流合作,积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在内容上,既要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也要积极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当代中国价值观念走出去,让各国人民既了解历史中国,也了解现实中国。在方式上,要深入开展各种形式的人文交流活动,推动我国同各国的人文交流和民心相通。同时,要推进国际传播创新,坚持贴近中国实际、贴近国际关切、贴近国外受众,多运用对方听得懂、易接受的话语体系和表述方式,搭建起中国人民同各国人民有效互动交流的桥梁,让世界更好读懂中国。

2022-09-07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李煜成 颜旭(国防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