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之“新”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的重要理论结晶,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理论成果。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明确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这一论断阐明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史上的历史地位,也指明了它在中华文化史和中国精神史上的历史地位。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新形态
任何事物都是一定形态的存在,所谓形态就是内容、本质、内在规定性通过形式、现象、外在表现而展现的具体的历史的现实的存在。对马克思主义而言,其表现形态呈现为基本内容和内在规定的一致性与表现形态的多样性。理论形态的衍生和转变是理论要素及要素之间的结构产生质变的结果,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态的转变也是因时代和时代问题的变化导致理论要素及要素之间结构发生质变而引起的。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史是一部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又结合了中国的具体实际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态与原生态和次生态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具有本质上的一致性,但在表现形态上又有不同。习近平总书记曾引用恩格斯的话,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我们的理论“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和《决议》中,指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创立了毛泽东思想这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态,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理论形态,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理论形态,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在本质上一脉相承、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一脉相承,但是具有新的实践特点和时代特征,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历史文化传统、时代要求紧密结合的理论创新,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
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判断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新形态,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在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具体实践中形成的思想理论体系。
《决议》指出,近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彻底解决了这一社会主要矛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转化为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一化三改”的过渡时期总路线使这个矛盾得到系统解决,顺利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因此,党的八大提出,国内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带领中国人民解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社会主要矛盾的创新性实践中,形成了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理论,创立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个理论形态——毛泽东思想。
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讨论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必须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充满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科学的态度对待毛泽东思想,在实践创新中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创立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新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要依据,也是新时代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依据。《决议》指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仍然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中,不仅勇于实践,而且勇于理论探索,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形成了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理论体系,创立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新形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重大时代课题的新回答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新形态,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回应时代之问、解决时代课题的具体实践中形成的思想理论体系。中国共产党在实现初心使命的百年历程中,面对不同的时代问题,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勇于实践,积极探索,创立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不同理论形态。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回应中国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问,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科学回答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动力、前途等一系列问题,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创立了毛泽东思想。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又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基本问题进行了艰辛探索,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重要思想,丰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形成了科学发展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等一系列基本问题,从新的实践和时代特征出发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习近平总书记对关系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深邃思考和科学判断,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提出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两个结合”的新境界
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的说明》中指出,要“深入研究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百年历程,深化对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决议》一方面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放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进行历史定位,另一方面又将其放在中华文化发展史和中国精神发展史中进行历史定位,认为它是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指导下形成的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
中国共产党人历来注重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结合起来,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得以弘扬,并根据新的历史特点和时代要求进行创造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继承我们党长期以来所坚持的文化方针的基础上,立足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提出了新时代的中华文化发展方针,即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党的十九大第一次以党代会的形式确认了“两创”的文化发展方针地位,并对“两创”作了全方位的前提性规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三个面向”的开放态度、“中华文化新辉煌”的目标。这就内含着一个根本性命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视察时指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要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个思想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得到全面系统阐述,发展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个结合”思想。“两创”升华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原则性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创新,同时也为《决议》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的新定位奠定了理论基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又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把“两个结合”推向了新的高度和新的境界。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是关乎中国前途命运的中国马克思主义,是关乎世界历史潮流的当代马克思主义,是关乎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前景的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为马克思主义在当今时代的大发展作出了开创性、全面性、历史性贡献。在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真正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就是真正坚持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高举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决维护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
2022-03-03
来源:大众日报
作者:王立胜(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